我小时候读书很杂,什么书都读一些,可谓是一个杂读者。
小时候喜欢读侦探小说,于是我见证着《冒险小虎队》的书封设计从阴森昏暗的古堡主题系列封面,逐渐改版成彩色。最后甚至还推出了女生版的冒险小虎队。
虽然小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作者托马斯·布热齐纳的祖国奥地利在哪里,但跨越了大半个地球所创造的激动人心的少年探险故事,以及那张酷炫的摆对角度才能看清文字的解密卡,常常让我激动不已。
不仅如此,我还喜欢看漫画。小学时期,跟着学校订阅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米老鼠》《终极米迷》,尤其是《终极米迷》的书脊按发行日期拼在一起能形成一副画的这个设计,我至今觉得颇为天才——虽然它昂贵的定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无法做到期期不落的购买。
也会在放学路上路过报刊亭的时候买当年最火的《知音漫客》,上面连载的《偷星九月天》似乎到我最后不再买的时候都还在连载。
小学期间,小学可供订阅的杂志种类很多,我也因此订阅过一批在当时做得很不错的杂志。当年不认识哥白尼是谁的时候,我就已经津津有味地看着《小哥白尼》上各种各样的科学故事、实验和原理科普。
五六年级,拿着屏幕只有三四个指节大小的初代智能手机,用着移动5元30M的流量,我和小学玩得好的哥们一起在盗版网站上看完了《斗罗大陆》。当我在图书馆看到纸质书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系列的书有这么多本、每本都这么厚。
离家不远的区图书馆也是我的常驻之地,从家里步行过去大约20至30分钟,我可以在那里呆一天。在附近的快餐店,只要我拿着印有长江三峡瞿塘峡的、蓝蓝的10元人民币纸钞,午饭就可以轻松解决。解决后就可以继续回图书馆看书。
印象最深的一次,到了饭点,做好饭的妈妈打电话给陪着我的奶奶,要带我回家吃饭了。我手头的书还差一些才看完,我便执意要再看一会儿。宠孙子的奶奶拗不过我,便听我的话等了一段时间。最后回到家的我们已经远远晚过我妈预计的时间,我妈为此大发雷霆。可无论如何,我都还是很喜欢阅读。
上了初中,可供阅读的时间逐渐少了。当时我去了一所郊区的新学校,学校图书馆百废待兴,漫长的初一、初二阶段我们似乎都没能享受到本应有的丰富的图书资源。
第一次离家很远去郊区住宿,叠加上成长时期的青春困惑,以及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关系惶惶不安,我似乎只有周末回到家才有机会和兴致阅读。
彼时,《漫客·小说绘》创刊不久,我很快就爱上了这本杂志以及里面构造的无数个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玄妙世界。于是,我开始了几乎期期必追的青春生涯,每个月盼着在报刊亭购买它,并且对封面充满了期待,彼时的插画对于初中生来说实在是太漂亮、太独特了。
在我的日思夜想下,它竟然在2010年9月创刊一周年之际改为半月刊,每月1日、15日出版。这对于一周只回一次家的住校生来说,简直是一个莫大的喜讯。
江南最出名的《龙族》系列自不必说,我深深为之着迷的《小说绘》连载作者和书籍还有很多。
玄色的《哑舍》带来了一个典雅而奇妙的物的世界,这为我认识「人」和「物」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思考角度,跨越千百年的物似乎更值得我们爱惜、使用和维护,而它们也在冥冥之中给予我们关怀。
裟椤双树的《浮生物语》让我惊艳的是各个人物的名字,比如子淼、九厥、敖炽、甲乙等等,我惊叹于作者构思名字的想象力,而且每个名字背后又藏着一段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这不正是独属于现代人的青春版《山海经》故事集吗?
当时谈吐语拙又喜爱阅读的我,更是被双子星罗的《第一辩手》给迷住了,里面主角团的唇枪舌剑和迸发出来的自信让我痴迷不已。我甚至在思考,作者是怎么能做到在写作时一边进攻一边防守、写出精彩的辩论的?
在封闭式管理的初中宿舍生活、尚未体验过大学住宿生活的当时,两色风景的《青春奇妙物语》给我带来了对未来的许多憧憬,会有多少男生间奇妙的友谊和有趣的生活在数年之后等待着我呢?
于我而言,早安夏天的《推理笔记》更是《冒险小虎队》系列的精彩补充。谁能不喜欢侦探小说呢?
坦白来讲,以上小说的剧情、人物、细节,我现在通通不记得了。但我记得的是当时沉浸在不同的故事里的快乐和感动,时间似乎过得很快很快。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阅读习惯似乎是天生的。奇怪的是,我的父母并没有任何阅读的习惯,因此我对阅读的热情似乎并不来源于基因遗传,更像是一次基因突变。不过至少,我成长的家庭环境提供了还不错的阅读土壤。
童年,由于我们并不喜欢和性情不稳、喜怒无常的父亲出游,而他又是家中唯一会开车的人,所以我和妈妈的出行范围往往局限在市内公共交通所及之处。而对于妈妈而言,周末带我去天河区似乎是最合适的——因为完全不需要我妈妈操心,我一个人就可以在广州购书中心呆一整天。
我妈妈会带我到广购里面,我会直奔某个感兴趣的书架,找到感兴趣的书籍,坐在地上就可以读起来。我妈会自己去附近的商场逛街,根本无需担心我无影无踪,因为我一个下午都只会乖乖呆在购书中心里面看书。
在周末下午的阅读时光里,主打售卖书籍而非借阅书籍的购书中心里面没有任何免费的座位区,想看书的孩子们都坐在地上白嫖书籍,还得学会应付经常过来整理书架的店员们阿姨们。她们会用「不要坐在地上影响行人通过」为由,轰我们站起来,我们只能在店员晃荡走后再找一个新的区域。
当然,除了白嫖图书以外,每逢去广州购书中心,于我而言,最「奢侈」的事情便是能说服我妈给我买书回家。购书中心的包装非常独特又简洁,一张薄薄的、宽宽的纸,像书腰一样围着书本裹一圈,再贴上一个红色的印有广购LOGO的胶贴,就可以捧着厚厚的一大书回家了。
那种捧着心爱书籍回家的欣喜雀跃,与担心书很快就看完的紧张焦虑,凑成了那些夏夜我从天河区坐公交车回家1小时的小小情绪。
随着年岁的增长,时间的流淌似乎带走了我小时候对阅读的热情。
在高中日复一日的早读、上课、午休、上课、晚自习循环中,似乎无论多薄的课外书籍都无法在这紧凑的生活中找到夹缝生存。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兴起,让微博、B站等网络平台接管了青少年们无处安放的旺盛的注意力。为了不被舍友打扰,高三选择走读的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学校是不管走读生的手机的。于是,很多个高三的夜晚,我躺在小小的房间、小小的床上,徜徉在缤纷灿烂却很难给记忆留下任何褶皱的信息流里。
不过,上学期间,我的语文、英语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语文作文。而我其实并未在学校课堂上花费多少功夫,我很难不将这其中的功劳归于我小时候的阅读量。长期、大量的语感积累让我大部分时候如鱼得水。
我对阅读的认知,也始终在发生着变化。
小的时候,阅读是兴趣所致、天性所为。无需什么呐喊,我便被书籍的磁性所吸引。这个阶段的我,喜欢的是活泼天真的故事和漫画。
稍大一些,光怪陆离的虚构世界承托着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家庭不是特别温暖的港湾,而书籍正是我的避难所。我喜欢在各种不同的世界观里游走,一切都蔚为大观。
迈过青春期,学不完的课本、写不完的作业、对人际关系的渴望、网络媒介的蓬勃发展让我离阅读越来越远。我失去了让知识、经验积累和质变的锚点。
上了大学之后,自由时间成倍扩张,而自由意志却并未同等成长,反而让我迷失在大学所营造出来的架空世界中。即便是如武汉大学这般如雷贯耳的名校,似乎也没能提供足够的引导。于是,高中「不阅读」的惯性一拽便又是3年。
大学期间,我虽然肌肉记忆一般爱着图书馆,喜欢时不时穿梭在图书架之间翻阅图书,也会为这么多知识的海洋所欣喜若狂,但大学前三年的阅读量却寥寥无几。
于是,越长大,越迷茫,我越来越不知道应该将学业、生活的重心应该落在哪里。
细微的改变发生在2020年,漫长而休闲的居家时光,给了我重新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忘记是受到哪个博主推荐,从《如何阅读一本书》《掌控勇气》开始,我意识到书籍的力量远远不止于拓宽视野,更大的力量潜藏在那些被科学检验过的方法论和系统知识里。随后的几年,虽然阅读热情并非时时刻刻高涨,但也始终保持着「零的突破」。
但是,似乎是久违的陌生,我开始不知道如何衡量和看待阅读了,我开始使用粗浅但似乎有效的「已读书籍数量」来衡量阅读。
我开始为了完成自己给自己定下的KPI而囫囵吞枣,我为了读完一本书而一目十行。每当草草读完最后一行,合上书页的我却似乎根本无法拼凑出一幅完整的脉络图。
阅读变成了一件必须做的苦差事,一件不做就会辜负自己的事。阅读不再那么快乐。
直到最近几个月,当我终于拥有充足的空间摆放一张属于自己的书桌,一张宽阔的书桌——可以摊开书,笔记纸可以在上面飘动,各色的笔可以在上面滚动,其上的笔记本电脑可以任由我码字。书桌让精神空间得以具象化体现,落地生根。
我真诚提供一个建议:如果空间允许,请务必为自己置办一张书桌!(此处真的很想有书桌广告商给我打钱)
这或许会是一切良好转变发生的地方,因为相比起床和沙发,75cm高的书桌允许你端正地坐着,而这正是思考、记录、创造的体态。
现在的我,任何感兴趣的书都想买来阅读。
在科学的三大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里,我更偏爱社会科学类书籍。社会科学为我传授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学识往往花费了众多研究者数十载,甚至是几代研究者加在一起数百年的时间精力。
最重要的是,相比起以前,我更加意识到阅读后进行实践的重要性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书籍为你传授真理,而只有当读者将其运用到自己身上,在实践中寻求进步,知识才能从轻薄的书页中结出沉甸甸的经验果实。
阅读同样也是输入与输出所构成的循环滚动的车轮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从小到大的阅读量积累,我断然无法完成如此高效的写作(截至目前撰写的3000字,我只花了2小时出头)。
当然了,「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这句话与我身上也同样应验。
只是,我重拾了阅读的乐趣。阅读也不再是以书本数量为单位衡量的KPI了,而是蕴含无限乐趣在其中的自我成长、知识积淀和一次次的醍醐灌顶。
我的书架上依然有拆封后来不及看的书,但我不会那么焦虑于要立刻读完、读完会不会记住,就像蒙曼借吃饭比喻阅读那样:
你放心,如果你真的看了或者(读书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留在你的记忆之中,然后重塑你这个人。不要强调我记住了或没记住,阅读培养起来的是一种审美的能力,你吃了那么多饭,你也不记得去年的今天的中午你吃了什么,但是没有那顿饭,你长不成现在的模样。
这则视频的评论区有个也很精彩的话语:
读书就是竹篮打水,虽然最后你觉得没有打到水,但这个过程中你的篮子已经被洗干净了。
眨眼间,25个春秋已过,我人生的第26年到来。
生活里,米面杂粮、畜禽水产、果蔬菌菇,来者不拒,允许不同口感的美食在嘴里迸溅。
阅读时,文学社科、哲学经管、艺术绘本,样样都好,允许不同文笔、不同知识在脑海里奏响乐章,解答成长的疑惑。
就像做一个杂食者一样,做一个杂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