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桌沿对谈 with 阿颖

「桌沿对谈」是我受《Designing Your Life》的启发、与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的人聊天的新板块!

我大概每 1 到 2 周会联系一位朋友,与他或她聊聊创作、人生、阅读、写作、成长等话题。聊天结束后,我会记录成文,并在 Newsletter 中向读者朋友们推送。

目前桌沿对谈处于内测阶段,内容形式也仍在探索中。如果你也想和我聊聊天,欢迎你回复邮件了解如何加入。


本期的对谈伙伴是「阿颖」,「试行错误」Newsletter 创作者。

阿颖是一个很暖的人,在我生日那一期 Newsletter 中,我表达了「情绪低落、意义感单薄」的想法,他便回信鼓励我:

其实,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觉知越多,这种无意义感会越明显。这么看,也许是件好事,没有想法的人反而是没有这种感觉。有些当下感觉无意义的事情,可能会在 3-5 年后回顾,才慢慢琢磨出其中的意义。感谢你目前在写 Newsletter,我作为读者很喜欢,它对我就有一种陪伴的意义。
可以尝试多做点毫无意义但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其中的无意义,那份热情会带你穿越时间找到意义。放心享受你这个年龄的快乐吧!

接下来是本次对谈的内容:

聊到创作

你是如何开始写作的?你认为写作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我从小就喜欢记录各种东西,大概高中开始写日记,就一直到现在,基本没有断过。写作也是一种自我陪伴,尤其是陪伴我度过了高三焦虑的阶段;一种日常记录,让自己不忘记发生的事;一种自我反省,把情绪和想法记录下来,就能看见自己。

你是如何坚持写作的?有什么方法可供借鉴吗?

不需要坚持,是习惯。最早的话可以从日记或者记录碎片想法开始,反正不给人看,就大胆的写、随手写,如果还能带入一点反省,记录会更加有趣。

你如何思考创作对你的效益?如经济收益、思想升华、知识增长……

最大的好处,就是认识了不少人!第二大好处,就是认识新朋友时,可以让他们去读我之前的作品,哈哈哈。
输出,注定要不断学习,否则看到写出的东西不行,自己也会不满意。创作其实也是思考过程,如果不去写,压根自己就没有那么认真去思考过。痛并快乐着,我也是闲不下来的人,创作能带着自己一直前行(避免掉到无所事事的陷阱里) 。
经济收益,有一点点,但很少,甚至都不是创作的理由。

我很好奇为什么你会开始做播客

其实各种创作类型,我都感兴趣。视频也尝试过,但是太花时间了。在2018年开始听播客之后,发现这是一种有温度的表达方式,然后了解到录制并没有那么困难,开始了播客的创作。后续才买了麦克风和录音笔。录起来很有意思,如果是一个人录制单口,其实跟写文字有点像,有时情绪起不来,还需要时常写全文稿子。两个人录制,就更像是聊天,我更喜欢一些,时常能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新的观察视角,便超过了一个人写作的收获。

其实我有点好奇,创作的经济收入会对你的创作有影响吗?或者说你会想去追求创作方面的经济收入吗?

有经济收入,是件好事。但日常创作,其实来源于内容本身的收入很少。对于当前的创作,更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如果收费了,反而达不到这个目的。我决定放下不去追求这些,先享受创作表达的过程。
你会想尝试让自己的Newsletter进行付费订阅吗 ?

我暂时没有这个想法,因为我觉得现阶段可能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

收费之后,创作心态完全就不一样,有一种创作上的压力。你收了人家的钱,就需要有交付,定期完成,质量还不能太差,甚至还要逼迫自己,把每一期做得比上一期更好。其实,那种创作压力的副作用,有时候反而会让自己很难持续下去了。如果只是自己一个创作兴趣爱好的话,一开始不收费还好一些。
我最近就看「城堡阅读」,在小报童上,南百城讲了他做了付费之后的心态变化,他说做收费之后,导致生产的压力太大了,他说后续,可能会转型做随意的分享就行。要不然太影响他的心态,反而觉得创作不下去。

我突然想到订阅付费和 B 站 up 主通过广告来恰饭,是两种心态。因为订阅相当于是直接从用户手上拿钱。恰饭则是从第三方广告商那边拿钱。

对,订阅制你要对消费者负责,他们才能长期留存在你这边,才能产生更多的收入。广告更像是项目,直接达到效果,直接给你一笔钱,你只要专心做广告就可以,然后把钱拿到了,消费者那边又是免费的,其实还可以。

你最早创作这一份,因为刚订阅的时候看你都是写数码的。到后面就写数码类的就少了许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其实我目前为止通过 Newsletter 发布的所有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只是一开始,可能「数码内容」比较好表现。于我而言,数码产品的分享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很简单,只需要把它的优点、缺点写出来就好了。数码产品不太涉及更深入的思考或方法论。随着写得越多、越将写作作为一种坚持,我便能离开数码领域,去写更难、更有挑战性的其他领域的内容。因此,你可能会看到的是「最早写数码」,但我其实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

聊到阅读

一本书,怎样对你来说算「读完」?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换:

  • 最开始我认为读完一本书,单纯的看完所有里面的文字就是读完了,但其实这样子并没有成功的吸收和消化这本书的知识。
  • 之后我认为可能要写下一点什么东西才算读完了这本书,比如说写摘抄、写笔记等等,但是其实在后面我又发现这种方式并没有能够保证,我一定能把这本书里所有的知识都吸收完。
  • 再往后,最近我发现可能根本就没有读完这回事。只要这本书的作者所写下的知识是要高于当下的自己的,那我们永远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获得知识,因为往往每次再翻开这本书,我都能收获新的知识和想法。从另一个角度说,只要我们需要它,我们再次翻开它就好了,我觉得这也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

聊到工作

我有点好奇,你如何理解你的工作在你人生中的一些意义?

工作,分两种。广义,包含上班工作,以及自己的创作。
上班工作目前还重要,现在还要靠它来养活自己。虽然说,百分百自己喜欢的工作,几乎没有。但一份工作总有某些部分是自己喜欢的,但也有不得不做的部分。它们互相影响,一般也难以分开。所以可以在工作中,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部分,创造自己的价值。这个过程还能赚钱,肯定也是好事。
创作,更像是平时业余的工作,包括Newsletter和播客,更多是一种兴趣。让工作之外,也能过得丰富一些,同时它也是一种放松的手段。而且创作,因为需要输出,也会逼着自己去学习输入,多学点东西,也会更好玩。创作过程,也能帮助我认识一些其他创作者,这方面的意义,我还是很喜欢的。

是的,你认为只要和自己的成长或发展相关,不一定能带来经济收入,但都算作广义的工作。

有一个说法,你理解一下应该就能感受,「我不想去上班,但是我确实很喜欢工作」。工作,能创造意义,自己还是会挺喜欢的。你也是创作者,你就知道其实你在投入这份工作里面,这个过程收获的快乐,有时候可能比得到的结果还要重要一点。

我认可你说的这一点,但我也好奇对于狭义上的工作,朝九晚五的工作你会有什么评价标准?怎么样对你来说算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或者说你认为可以继续长期做下去的?

大概在2018年,我还把一份好的工作总结为三个「感」:参与感、价值感、信任感。
参与感:参与公司的主业务,这里面资源最多,能创造的价值更大,对自己的锻炼也更大。
价值观:手头的工作,对公司有价值,同时也对自己的成长有价值。如果你发现都是一些机械的可有可无工作,就要警惕小心。
信任感:上级给你的信任感越多,你的自由度越高,你就能发挥越多你的创意和想法。
选择高薪水,肯定很重要。但薪水只是副产品,它跟你创造的价值有关。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你创造了价值,却得不到收益。如果是这样,你可以考虑换一家公司。如果只是盯着薪水,会有一个瓶颈上限,薪水不会无限增长,那你得到的激励就会减弱。「薪水有毒」,会让人产生依赖性。

聊到人生、意义

你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或,你认为一个人要做什么才算拥有不错的一生?

认识自己:周围人对自己很不理解,但自己依然清晰知道那是对的,对别人的说法一笑而过。因为比如放假了之后,很多时间别人出去玩了,我不想出去,可能在家写东西,别人就不理解,「为什么整天就这么忙」😂。
自我边界:遇到自己不舒服的事情,敢于说「不」。
经济自立:赚钱让你可以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没有经济基础的自由,都是空中楼阁)。
好友支持:拥有三五好友,彼此聊天时,能从不看手机。
专注心流:做点让自己动脑筋的事情。

我看你很重视数码和软件应用,可能是一个注重效率的人,平时是怎样对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情?

这个问题其实我一直也有在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什么有意义、无意义等话题。但是我只能说无论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还是很多人,他们都没能从这个问题中获得一个终极答案,我也不可能获得终极答案,我觉得可能思考这个问题本身的过程,就已经是这个问题能够带给我们的价值的很大一部分。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打心底里认可的事情、我们去做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有意义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打心底里不认可这件事情,可能就是无意义的。换言之,并不是从结果来看怎么样,我觉得结果虽然会影响很多,但它并不是能够决定一件事是否有意义的那个关键因素。

我有一个观点,是从宇宙的角度去思考的。从宇宙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历史,就是弹指一挥间,把任何事情放到宇宙的尺度下去思考,那么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只发生在一瞬间,我们的一生也同样只是一瞬间而已。这可能也从某种角度上映衬了我前一段的叙述。

推荐一本书

我相信阅读和思考的力量,你能否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给我?

从不同维度看,最喜欢的很多。从最近一年来,推荐一本常规意义的书《福格行为模型》,以及一套漫画《间谍过家家》。

推荐一本对你来说帮助最大的书?

《掌控习惯》《原生家庭》《明亮的对话》。

《掌控习惯》和《福格行为模型》两本书很像。福格在书中也提到过《掌控习惯》。相比之下,《福格行为模型》更多关注「情绪」。书中除了讲习惯,还有一个很大的章节讲怎么「庆祝」。我们每个人经常会生活在一种自责的情绪氛围里,比如我这件事情做得不好,或者说我今天没有坚持去做,我就会责备自己。所以他就给自己搞了很多庆祝,有些甚至很夸张。庆祝产生的积极情绪,能引导自己,把这个习惯给保持下去。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