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分享我的故事:孤独感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面的一段话让我触动很大:

如果你问我,在我一开始行医(心理医生)的时候,来我这儿看病的人都是为了什么而来,我会说他们来是希望减轻焦虑或抑郁,或是解决感情问题。但无论各人的情况有何不同,孤独这个元素似乎是共通的,每个人都渴望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情感交流,却又缺少这种交流。这就是一种渴求。虽然人们不会这样表达,但我越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就越能感受到这种渴求,而且我也能在自身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这种渴求。

现在的我对「孤独感」的感受不能说没有,但确实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当年刚上初中的时候,翻天覆地的孤独感淹没了当时的我,而我最终也找到办法撑过来了。

因此,我现在对于孤独感的感受,就像曾经见过大海的人,虽然生来怕水,但是不会在面对小池塘时仍惊慌失措。

这是我有关「孤独感」的故事:


一方面,我上的是寄宿制初中,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离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居住,而且初中离家并非一般的远,和我家几乎在广州的两端,开车需要60多公里。无论是风景、事物还是人,都是全新、陌生、令人恐惧的。

我第一个寄宿夜,根本没睡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起来在被路灯和月光照亮的宿舍里踱步,到宿舍楼间的花园发呆。最后竟然一宿到了天明。当然,这是有后果的,我在第二天的军训动员班会上当着教官的面睡着了——而且我坐第一排。

可能是军训太晒了,也可能是变化太大,小学一顿能吃大半只白切鸡的我,在整个军训期间都胃口寡淡,零食几乎一口未动,正餐也兴致乏乏。我每天唯一期待的就是中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因为这意味着我能去宿舍楼底下那排红色的电话机,插入200电话卡,拨号——和我妈打电话。

我几乎和我妈打了接近一个月的电话,在校的每天都会打,每次都要打很久。聊了什么早已记不清,但能和我妈通话是我当时唯一的慰藉。现在想来,我妈也是辛苦,每天都得花上大段时间来安慰我。

另一方面,我的初中主打外国语为特色,而小学的我英语并不算优秀,刚进去之后发现身边同学们的英语都比我好,我深受打击。我记得一开始单词听写的时候,我很多都不会,总是紧张兮兮地想要抄同桌的答案,而同桌直接无视了我,把卷子掩得严严实实。那个动作令我的自尊备受打击。


不仅如此,当时我们初中的英语教学区分A、B班,英语成绩前60%的学生在A班,后40%的学生在B班。虽然这在当时是很有特色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但我一直都不太认可其教学成果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A班的授课地点在本班级,B班的授课地点在隔壁的小教室,这意味着每次上英语课的时候,抱着课本文具离开班级到隔壁上课的学生,都是英语比较差的学生。

后来,我做了一件自己至今都感到神奇和感激的事情,我在大半个学期的几乎每个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到校园的静僻角落,拿着我的一个巴掌大的塑封红笔记本,上面手抄了英语课本上的文章。直到第一节课前,我都会在那里努力把课文一字不拉地背下来。

毫不夸张地说,这奠定了我的英语基础。从下个学期的分班考试开始,我的成绩再也没有离开过A班水平,甚至名列前茅。高中、大学、至今的英语水平都比大部分同学高很多。

虽然此文的重点并非英语学习教学,但我从此学习到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不要背单词,要背也要背文章,文章不仅包含了单词的词义,还包含了用法、时态等语境,对于培养语感有远超单词的效果。

也是从英语成绩的提升开始,我逐渐找到了自信。


另一方面,我的舍友们一开始令我非常不爽,我妈在入住日的时候帮我洗了一双袜子,因为没有袜子架,就直接用衣架晾晒在了阳台很显眼的地方。我不记得是哪个舍友了,见到之后叫我「袜子男」。

我非常不喜欢这个外号,但却缺乏勇气去抗议。我不是一个很有自信的男生,当时胖胖的身材里装着一颗不安的心。

我极度不开心,却只能自己消化情绪。为了能避免和同学一起吃饭,中午放学后大家都冲去饭堂,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过了20分钟才去吃饭。晚自习后我也不愿意太早回宿舍,袜子男的称号一直被我的舍友挂在嘴边,每次听到我的心都会刺痛一下。

大概过了几周,我才寻求班主任的帮助。班主任严厉批评了他们,后来他们就不再说了。

虽然这算不上身体上的校园霸凌,但「乱起侮辱性外号」同样是摧残孩子精神的霸凌行为。身体上的欺凌是否发生,显而易见。而精神霸凌的重点是,是否构成侮辱,不由说者、老师、父母决定,而由听者即学生决定。每个人的经历和承受能力不同,对于什么词汇刺激自己有「唯一决定权」。在孩子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否定孩子的感受,而应该先与其共情、了解为什么这些词汇令其不开心,再去解决问题。


后来,经历了最开始那段灰色的日子,之后的我也一直在成长和改变,初中的大部分时光依然是美好的。那段日子早日成为我与朋友间偶尔的谈资,也成为了这次 Newsletter 的主题。

写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我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我想宣扬「先苦后甜」,稍加改动这便成为一个励志故事。但我无法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这一点,更无意强行升华。

我想分享的是作为人,共有的一种孤独感。无论年龄阅历几何,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身处派对之中,我们都时不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那种自己突然之间就从所有人中抽离出来的虚空感,那种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恐惧感。

显然,除非选择死亡,否则我们没法选择抛弃这种本能。既然无可避免,那么正视我们的孤独感,或许会是更好的策略。

拿起手机毫无目的地乱刷,是不是为了寻求摆脱一个人的社交快乐,是不是为了寻求那种想要有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是不是为了逃避与自己相处。

如果我们能在与他人面对面相处时,全情投入,不看手机不分心。那么我们会不会在独处的时候更能接受自己,更能与那始终萦绕着自己的孤独感和睦共处。

如果你感到孤独,那你并不孤独。这或许是孤独感最大的玩笑和慰藉吧。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