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消费观:认识自己,拒绝冲动,让花钱回归本质(餐饮篇)
我自诩是一个「比较抠」的人,传承自母上大人的精打细算和勤俭持家,以及深得大学好友的搜刮优惠之术真传,再叠加上比较低的物欲(或者说是对杂乱无章不可收纳状态的排斥)和对奢侈品的嗤之以鼻,总体而言,我对自己的消费理念比较满意,也比较自洽、生活起来还挺轻松。
受到了《重塑消费观,那些我不会再花的钱》的鼓舞和影响,我也希望写一篇文章,来剖析和阐述自己对于消费的理解、转变和思考。
篇幅有限,分不同篇章来写。目前是第一篇:餐饮篇。
简餐
或许你会称之为「快餐」,但快餐听起来总有一种匆忙、随意之感。
工作日午饭、懒得做饭下楼吃的一碗面、一份盖浇饭等等,都算我认为的简餐。简单的一顿饭,开销很小,又能果腹。
退一步说,其实全国各地最市井的美食,主要是以碳水为主的各类简餐,比如潮汕的猪杂、牛杂粿条、隆江猪脚饭,贵州肠旺面,云南过桥米线,武汉热干面、襄阳牛肉面,广西螺蛳粉、老友粉,重庆小面、抄手,兰州拉面等等。
这些在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其实并不少见,甚至往往一条街道上开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简餐,一周连续吃都可以不重样。价格基本也就在10-30元的范围内,肯定不会贵,不然作为市民小店是开不下去的。
我对自己在这些街边小店就餐并没有太大限制,相反,甚至可以说我很喜欢吃。走进一家店铺,点个汤粉面或碟头饭,坐在小桌上等待片刻,老板就会端着热腾腾的食物上桌,多么有生活气息,多么不伤害钱包的一餐饭啊。
当然,我对简餐的卫生条件也有基本要求。我几乎不在路边摊买食物,包括最近很火的各种后备箱夜市、购物商城组织的夜市。我至少也会去有店面的饭店吃饭。
推个小车做生意固然别致,但没有经营许可证啊。连有经营许可证和卫生检查的正规店铺,都常常不符合卫生条件,我更加不会奢求一个蹬着自行车或电动车出来做生意的人能做到了。
我所看到的不是他们的食物有多好吃,而是摊上的食物都饱受路边尾气进攻,瓶瓶罐罐都是反复使用的塑料瓶(路边摊阿姨最喜欢的就是能滋出液体的「尖叫」了,不得不说瓶口设计确实很适合喷洒酱油、醋等液体……),制作食物的阿姨大叔往往也不戴口罩和手套。
同理,点外卖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留意选择有实体店铺的餐厅。换言之,「食客可以堂食的店铺」。大家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法:
- 在美团、饿了么的商家详情页,如果连店面照片都不上传,一定不要吃。
- 在美团、饿了么的商家详情页,如果有店面照片,观察一下是不是正常的可堂食店铺。如果店面一看就是专供外卖的结构,外卖取餐柜摆在外面,里面直接就是厨具灶台,店面看起来光线暗淡,建议不要吃。
- 在美团、饿了么的商家详情页,如果有店面照片,而且明显是正常的可堂食店铺,那可以考虑。
- 如果是你熟知的连锁品牌(比如蒙自源等),或者你曾经在商场见过的店铺,那可以考虑。
总之,肠胃其实是脆弱的,在食物的便利和卫生中,请选择卫生、保护自己。
大餐
大概是从2017年开始,我就对「大餐」的价格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心理区间:人均价格6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80元。此处是指我们的实付价格,即最后从口袋里掏出的真金白银。
这个物价是基于广州和武汉两座我生活过多年的城市得出的。我出生于广州,在武汉读大学,现在依然回到广州工作。饱览两地各种餐馆,检索各种平台优惠,我相信我是相当有发言权的。换言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物价超过广州的城市,其他城市也应该适用这个标准。
这个价格不是「我付得起的价格」,而是我认为「作为消费者的我、作为经营者的餐厅能够达成双赢的价格」,我既能以合理价格享受食物,餐厅也能赚到钱、经营下去。
当然,超过这个人均价格的餐厅大有人在,食客也有可能络绎不绝。是否说明我的标准错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人均上千的餐厅不也能经营下去?只是说明我不是也不想成为它们的目标客户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餐饮业最贵的成本向来不是食材,而是房租和人工。餐饮业有一个通用标准:食材总成本必须控制在30%以下,餐厅才可能盈利。
依照我前述标准计算,一份双人餐大概应该在120到160元左右,那食材成本大概也就在36到48元左右,通常会控制得更低。
从健康角度思考:这样的食材成本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健康美味呢?我们自己去市场或超市稍微买好一些的肉、菜,价格就已经远超36元了。而就算餐厅有批发价,也不可能全部食材都是白菜价。
于我而言,总吃大餐不仅伤钱包,更伤身体。但凡某一周多吃几次大餐,我立刻就会感到腹胀、脸部出油、口腔感到油腻、胃口下降、上火、爆痘等负面因素,并因此更容易感到身体乏力和提不起劲。
仔细想想,我的外婆高寿90+仍然能健康生活,与她很少出去就餐、大部分时候都自己做饭、清淡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了解自己外出就餐的需求也很重要。
我出去吃大餐,一是为了享受一些家里不方便做、不好做的菜式,解解嘴馋。
对于年轻人而言,谁会想要大周末奔波市场,在家里大汗淋漓备菜,之后辛辛苦苦炒菜,到了端菜上桌后都已经累得没胃口享受了。甚至,做出来的菜可能还不甚满意!
而我认为很好做的菜式,我会在家里自己做:
- 比如「火锅」,去超市买底料、蔬菜、肉卷,成本非常低。而火锅的口味又主要来自于火锅底料,因此自己做其实非常简单、还原度也很高。
- 比如「粤式早茶」,除非是需要带外地朋友来品尝,我自己很少去。茶楼绝大多数用的也是冷冻预制食品,和自己买回家在家里蒸热没有任何差别。此外,茶点也很油腻,通常都是重油或高糖,如果真的想吃,偶尔在家里蒸热一份足矣。
- 比如「炖汤」,外面的一煲炖汤,动辄60-80元。但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工艺,都很简单。无非买肉买料、洗净切好、放锅开火,根据火候和品种煮一段时间,就能喝汤了。不仅
总结一下,需要宽油油炸、备料丰富、猛火炒制等工艺的菜式,我会寻求在外面解决。因此,我的就餐食谱里包括了香辣虾、湘菜、牛杂煲等,
我出去吃大餐,二是为了有个地方能和朋友聊聊天。因此,就餐环境至少得相对整洁、相对不吵闹、位置宽松。
虽然我知道路边的大排档一般风味都不错,但我很少去吃,因为就餐环境通常聒噪、油腻、局促、拥挤,厕所也往往有浓烈味道,食客看不到的后厨可能也令人堪忧。
因此,我通常会选择购物广场里的餐厅,或一些自己熟悉的饭店。
三是我并不追求所谓精贵的食材,也对胡吃海塞的自助不感兴趣,更加对人满为患、排队数小时的店不感兴趣。所以我会回避高价餐厅、自助餐厅以及网红餐厅,它们往往名不副实,或伤害我们宝贵的肠胃。
了解需求,往往也就不那么容易盲目跟风了。
赠刊:如何寻找餐饮优惠
此外,学会使用和检索优惠,也是我觉得现代互联网高强度冲浪年轻人的必备技能。美团套餐已经算是非常基础的操作了,还有:
- 抖音也开始发力做美食团购了,很多店铺也会在抖音有团购套餐,而且普遍会比美团、大众点评便宜一些。虽然我不看抖音,怕被它吞噬时间,但是有优惠的时候还是会打开来搜索一下羊毛。
- 很多餐厅或商圈,尤其是连锁餐饮,会和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优惠,比如招商银行在周三有很多50元代金券可以抢购,交通银行在周五有代金券可以抢购。你在走进饭店大门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下门口悬挂的优惠信息。
- 很多城市都有一些专属的美食类自媒体公众号、小程序,经常会推出餐饮优惠,相当于和餐厅互惠互利的合作形式,比如武汉阿汤哥、广州贪吃商城等。偶尔闲暇的时候看看,遇到满意的就囤一下,下次和朋友吃饭就能享受啦。
- 万能的淘宝,是可以帮你点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以及各种奶茶的。你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点到官方渠道没有的套餐,或者只是点一个单品也比官方点单要便宜几块钱,特别适合偶尔嘴馋想吃一点的人。
- 大众点评有限时秒杀活动,虽然说是限时,但其实每天有很多时间段可以抢,可以看看附近的商圈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套餐。
- 大众点评有免费试活动(以前称作霸王餐),只要每个月至少给任意店铺写4条评价,你就有资格加入抽奖。中奖概率大约是1-2月一次,还挺随机的,万一中奖了就算作生活的小惊喜啦。
饮料和甜品
出于健身控制碳水,以及健康的目的,我几乎不喝奶茶。
对于现代社会,被大街小巷各种奶茶店席卷包围的都市人来说,我可能算是少见的了。
如果你在家自己尝试制作过一杯奶茶,当你把茶和奶混合后,你会发现:味道怎么这么寡淡?
紧接着,当你开始加糖,你就会发现,要达到外面奶茶店的甜度,得往奶茶里加多少白砂糖!一勺又一勺,一勺又一勺,你会惊讶于怎么还不够甜?
因此,奶茶店里出售的饮品,一是糖分肯定非常大,二是咖啡因含量也可能超量,我身边很多人亲身经历过多次「下午喝奶茶、晚上睡不着」,三是手工制作的卫生程度可能也要打一个问号。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便利店买的饮料,即工厂出品的饮料。
要知道,工厂的卫生管控措施和严格程度可比奶茶店高多了,卫生程度高下立判。不仅如此,价格又低很多,一瓶500mL左右的饮品价格一般不会超过6元,相比动辄十几二十元的奶茶,堪称良心。
饮品行业的「卷」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于消费者,我们便能看到便利店冰箱里饮料种类特别丰富,绝不亚于奶茶店。
**当然,最健康、最便宜的还是水和牛奶。再强调一遍,饮料、奶茶不解渴,水和牛奶才解渴。
零食
同样,出于健身控制碳水,以及健康的目的,我几乎不怎么吃零食。
在这里,依然可以对零食做出区分:深加工零食,和浅/不加工零食。
对于深加工零食,即食物经过工厂处理、已经和原材料有明显区别的零食,我基本持否定态度。
现在的人都追求新鲜刺激,零食业也是懂消费者的,尤其是深加工零食,各种五花八门的口味层出不穷,不断吸引人们品尝和购买。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深加工零食:薯片。有网友仔细搜罗了之后发现,乐事前前后后竟然出过211种口味。但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最抗打的还是原味和番茄味,经典永不过时。
对于这些新鲜刺激的零食,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毕竟生活总是需要新鲜感。但是,过度享乐大可不必,大多数加工零食无论宣传得有多么健康,都不如好好吃正餐来得划算。
其实,我发现现在零食的雷同度也很高,在食物上创新很难,要么一不留神就容易陷入黑暗料理的范畴,比如麦当劳曾经出的油泼辣子冰淇淋;要么陈词滥调,比如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这三家出品的深加工零食,我个人感觉非油腻即甜腻,口感还都很一般。
对于浅/不加工零食,比如未炒制的坚果、晒干的枣、纯/鲜牛奶等,我认为可以作为生活中的调味剂和餐饮补充,但也不要过量。
如果想吃浅/不加工零食,那我建议你直接去批发市场或网上购买。比如坚果,大可不必买前述三家零食厂的坚果,虽然单价看起来不高,但细心去计算它的每(公)斤价格,其实几乎是市场价的1.5-2倍。
从认识自己开始,梳理清楚需求,让消费回归购买本身,而不是广告里各式各样花里胡哨的抽象意义。试想一下,“美好”“自由”“舒适”等轻易勾起人们美好憧憬的词汇,真的能通过「消费」解决吗?
梳理消费观的餐饮篇到此为止,我们下一篇章再见。
桌沿
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