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不要评分,要给评语

你还记得,上次看电影或买书前,你打开手机做了什么吗?

我猜,大概率是上豆瓣、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查查它的评分。这种行为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在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帮助我们进行预筛选,以避免我们在低劣作品上浪费时间。

但是,你还记得你上次看完电影,或读完一本书后,你做了什么吗?

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什么也没做,做别的事情去了」。即使有,可能也只是回到前面的网站上打打分,就结束了。紧接着,没过多久,我们就会逐渐忘掉书籍和电影中的细节和智慧。

如果这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一本爽文,那我想「阅后即弃」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是,假如我们期望从一本书、一部电影中获得一些能够增长我们智慧和知识的内容,我想这样子远远不行。

打分本身维度单一,只能说是一个总体印象。比如说一部电影,可能是音乐比较有特色,或者某些镜头比较有新意,或者剧情很有巧思。但是,如果我们只用一个打分来衡量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评价每部我们看过的电影之间的差异。

我自己的书单记录迭代了很多版本,之前每一个版本都会有打分栏。直到最近这一版,我觉得不行,打星这个事情太偷懒了,如果不写出看完之后的评价或感受,我对书籍或电影根本没有很深入的体会。

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白纸去写评语,要么变成流水账一样的读后感,要么变成单纯的吐槽或调侃。我建议采取一个结构化的方式(其实就是模板)来撰写专属于自己的评语。

因为我看的大部分书不是小说,而是论说性的社会科学作品,我会从大概这四个方面阐述,大家可以用以参考:

  • 大纲重述。虽然每一本书都有目录,但是如果你要充分理解一本书,你必须能够以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架构方式去理解他。所以每一本书我基本都能够将原有目录结构调整为我能更好理解的新的目录体系。
  • 写作手法。我会紧接着探讨一下这本书是用什么逻辑脉络展开书写的,有什么独特的修辞或写作方法,是怎么叙述事情、案例的。
  • 心得体会。很多时候阅读不只是为了客观理论,你会在阅读中有很多主观感受,可能会有「Aha moment 顿悟时刻」。因此,我会在这里写一下我学到的方法、理论知识和感触如何。
  • 其他内容,用以兜底。因为我主要阅读纸质书,纸质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一般也很有考究,我便会简单描述一下这本书的装帧想要表达什么、与这本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如果想到了其他有意思的点,我也会放在这里。

「从书籍中真正汲取知识」当然不仅仅是给个评语这么简单,我想,至少还要包含「将知识以文字形式录入笔记体系」、「再次阅读这本书」等内容。

但是,「不评分,而评语」是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这本书的第一步,这会将我们从「一个纯粹的读者」转变为「一个与书籍共舞的学习者和共创者」。评语也是一个很好的快速复习表,我们能够从当初自己写下的评语中,忆起与这本书相关的大部分内容。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