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一边输入,一边输出

「学习刺客」是我给自己开的一个新坑,我准备分享自己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学校做学生(应该还算是做的不错),还是通过互联网、阅读书籍等方式自学(也算学到了很多知识)的想法、建议和思考。

刺客术法第一条:一边学习、输入的同时,就要一边输出、分享。

传统课堂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在于,学生几乎全程都在被动接受信息。因此,几乎每个做过学生的人都有这种体验:枯燥乏味,昏昏欲睡。

老师们想要打破这种困境也有很多方法,比如翻转课堂,让学生上讲台来分享知识;比如课堂讨论,国外大学常用的 Seminar 研讨会便是让学生积极发言;比如……点人起来回答问题,让无数学生在课上心跳加速。

过去,老师的督促让我们又爱又恨。不过除此之外,作为学习者的我们,尤其是脱离课堂环境之后的我们,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自我督促的方法,最好还能形成良好的反馈回路「学习→复习→实践→反思→学习」,让我们不断精进、无限进步。

注意,我使用了「学习者」这个词,是因为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几乎不可能停下学习的脚步。无论是我们的个人发展、工作需要,还是想精进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都必不可少——只不过不再以「学生」的身份罢了。


自我督促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方法,便是一边输入、一边输出。

输入,通常指阅读、上课、看视频等学习方式。

输出,通常有写作、录播客、拍视频等形式,还可以运用「费曼学习法」试着将所学教授给他人。

一边学习、一边输出,即在学习的过程,就要将自己与之相关的心得、思考尽量毫无保留地输出到某个平台。

一谈到平台,你可能总会想到公众号或B站,这种公域平台确实有更广阔的受众。但别忘了,互联网比我们想象得要丰富:几乎每个学科或知识领域,都有大量的论坛或网站。相比公众号或B站,这些地方有更精准、更专业的受众,到这些地方输出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此处,一个很关键的点是,绝大多数优质网站都以英文呈现。一方面,「有学习需求」且「能阅读英语」的人在这个世界比起其他语言的人要多得多。另一方面,无可否认的是西方国家往往拥有更先进和更丰富的技术或知识实践。

不止如此,语言是最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方式,比如在国内,你能讲某个地方的方言,几乎就等同于你是那个地方的人。方言如此,语言同理。

因此,别信所谓「说中文的人那么多,干嘛学外语」、「不必学外语,反正都有翻译器」的短视论调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自己之前给自己挖的一个「如何学英语」的深坑,至今未填,颇感惭愧。希望未来能尽快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但是,你可能会很有疑惑:

  • 如果我自己都没完全学好、没学会,我怎么输出?
  • 如果我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不会因此而受害或讨厌我?
  • 如果我自己都还没完全掌握,我怎么别人?

别急,下文中,我将试图解答这些疑惑。下文中,我会将「学习」与长跑进行类比,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第一个问题,想要完全学好,其实是「完美主义」的问题。

首先,知识的迭代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得益于互联网的全球知识共享与碰撞,我们所知晓的每个领域都在不断产生新知识——没有人能「学完」哪怕只是一个领域的知识。

因此,永葆初学者心态才是更能帮助我们无限进步的态度。


第二个问题,害怕犯错,这同样是「完美主义」的问题。

「不容许犯错」是传统教育的另一失败之处。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犯错后改进。

假设我们「学得还不错」是指「长跑 10000 米」,那么,我们不应该在跑完 10000 米后才来复盘自己跑步的步频、速度、时长、节奏等,这样太慢了!

这种心态,往往是因为不敢、不愿犯错,便因此用不复盘的方式,来避免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无法得到足够的、及时的反馈,我们便可能用错误的方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跑越远。要知道,犯错是一个能够帮我们越变越好的宝贵资源。

因此,正确的做法,出乎意料地简单:把每 10000 米改成每 100 米就好了,我们的学习效果将大不一样。

如果我们通过保持输出,在学习的道路上,每跑步 100 米就输出一次,并且通过输出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在下一个 100 米的时候做一些微小的改进。不要去关注错误本身,而要去关注这次犯错所提示我们的更好的方法是什么。

这样子,我们便会在下一个 100 米处,变得更快一点、更轻盈一点、更强一点。要知道,如此多、如此及时、如此恰当的改进累积起来,便是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一旦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我们便开始打破「完美主义」的幻想了,我们便会发现过去的自己受到了多么不必要的情绪困扰。

从某种角度来说,「完美主义」是现代社交媒体催生的毒瘤之一,媒体热爱光鲜、动人、靓丽的最终结果,却经常选择性忽略背后长期的努力、付出和精进。


第三个问题,知识的输出意不在教,而在于探讨。

关于输出,最好的心态不是在出教程,而是在探讨知识。

「教」天然带有一种「我是对的」的默认前提,这是一种阻碍我们进步的思维。

相反,「探讨」或其他中性表述,代表我们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别人指正我们的错误。

打一个比方,我们希望自己的输出就像一块掷入人类思想之池的石块,溅起无数涟漪,让池水碧波荡漾。而非一波独秀,石沉大海。

这类似于我为什么觉得 YouTube 使用的「关注者」比国内大多数平台用的「粉丝」要好得多的原因。「粉丝」一词天然带有一种崇拜心态和完美倾向,仿佛 up 主说得一定是正确的、必须相信的。

但是「关注者」一词却是平等的,讨论是双向开放而非单向输出的。我还挺喜欢的一个 up 主陈抱一也在视频中提出了这一点,因此他也拒绝使用「粉丝」一词,而使用「观众」这个更中性的词语。


无论如何,相比起自己默默消化知识,向他人输出都是更推荐的方式。

当你对于与他人沟通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害怕、害羞或担忧的时候,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前述的10000米与100米的比喻——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更勇敢一点。

当然,积极输出不代表独自思考不重要。恰恰相反,独自思考是积极输出的前提。大家看到的这篇Newsletter是积极输出,可写出来的前提却是我一个人到咖啡厅里思考、码字。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