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本好书的时刻非常偶然。我在某日偶然刷即刻App时看到了某个即友特意发即刻强烈推荐的《考试脑科学》时,我就下单了。

那一瞬间,我下单的理由有很多:
值得信赖的即友推荐;
此书由日本作者撰写,同为东亚高考大国,相信邻国也有不少科学经验;
我也想搞清楚在已经过去的学生生涯里,我做对了、做错了哪些事情?
最后,未来如果面临诸如考证或语言类考试,我有哪些可以比学生时代做得更好的地方。
读完之后,这本书也确实没有令我失望。
易读性依然是我推荐书的重要指标之一。《考试脑科学》的预期读者是初高中生,因此行文使用了循循善诱、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引入。无论你过往成绩如何,读这本书都不会吃力。
其实,仔细想想,毕业后很少再钻研学习的上班族,其实更需要逻辑清晰、简单易读的科普。
「成年人」并不必然等于「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人」,甚至很多学生时代没积累好的能力,只会在成年生活里更加放大、暴露出来。

那么,究竟如何提升学习效果、考试表现?
这本书的切入点验证了我之前的一个想法:学习的根本在于记忆,搞清楚记忆原理才能长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考试脑科学》花费很大篇幅讲解清楚了目前人类所了解到的大脑如何记忆的科学原理,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可以从书中提取到的知识点可能各不相同。
我在阅读本书之后,为了让我们的记忆更牢固、参加考试才能更从容,我们需要了解到:
复习比学习和预习重要得多。复习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
善用遗忘曲线来规划复习节奏,在第1天学习后的第2、7、15、30天进行复习,能够最大化强化记忆效果。
睡个好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复习不应该考前通宵鏖战,而应该将复习任务拆解到一定的时间周期中。保证复习期间也有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正是大脑强化记忆的过程。

这些方法,可以加强记忆效果:
轻微饥饿、环境微凉、适当走动,是增强记忆效果的小窍门。(由此可见,在炎炎夏日中,空调似乎是学习的必要利器)
轻微饥饿状态是黄金记忆时期,比如就餐前、睡觉前都适合进行记忆。
我们更容易记住引起我们情绪的内容,比如感到有趣、兴奋、难过,
我们更容易记住有自己切身体会的生活经验。比如我们向他人讲述某个知识点,或充分调动自己视听嗅味触感官参与记忆。
在将当前知识点进行联想、关联其他知识点后,我们更容易记住。
在充分理解原理后,我们更容易记住知识。

在读本书时,令我感到「刷新认知」的观点:
学习能力是由「不畏失败的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乐观的心态」组成的,不单单只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培养和鼓励自己面对挫折、愈挫愈勇以及乐观积极、调整状态的能力。
学习是有指数级效应,因此要坚持学习,让记忆在时间的催化下产生复利效应。
适当的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对舒缓身心有帮助。
我离开小初高的学习环境也已经将近10年了,但偶尔听同事讲起他们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却觉得并没有比10年前提升多少。
家长们往往纠结于公立私立、学费这些没那么重要的外界因素,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真正与学习相关的习惯。
诚然,和其他任何系统一样,教育体系也带有强大的惯性,拖着过往传统的教育理念负重前行。
作为其中个体的我们,很难打破系统的桎梏,但可以通过多阅读、多实践,来拥有比那些不阅读、不实践的人多得多的经验与能力。
愿你享受阅读《考试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