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我们如何思考自己与他人的人生

人生参考系

人类是一种擅长使用「相对比较」来认知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生物。相对应的,人类其实不是很擅长「绝对概念」。

举个例子,当我们得知某人工资为 7000,并不一定会觉得他或她很厉害,因为我们缺乏参考系。因此,我们还需要得知一些参考数字,比如「当地的平均月工资水平」「其同学的平均工资」等,才能做出一定的评价。

如果当地平均月工资是 20000,那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工资很平庸、甚至有点太低了。相反,如果当地平均月工资只有 3000,那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工资很不错。

类似地,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不停地将「自己」、「他人」或「事物」置于形形色色的参考系中,并以此作为标准或参考,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参考系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客观、省事。

参考系通常由社会约定俗成或具有统一规则,并且很多人也在使用或提供参考意见。因此,它往往是比较客观的。比如,大众点评上的餐馆评分,豆瓣、IMDb 上的电影评分,携程、Airbnb 上的住宿评分,学生时代的成绩排名等。

正因为比较客观,参考系也能为我们节省时间。我们不想在无谓的尝试上浪费时间、金钱、精力,因此我们会选择某一参考系,如果评价高我们就去做,如果评价低我们就回避。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参考系亦如此。

复杂又模糊

参考系的另一个特点是——复杂又模糊。

学生时代,我们通常只会关注某个学生的成绩总分及其排名,因为社会需要一个能将所有学生放在一起比较、全面、统一的参考系,以便进行人才分流和筛选。

但是,当如此一把巨大、统一刻度的标尺悬浮在每一个人头顶,我们都会感到压力山大,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争跑中变得愈发焦虑。


如果你对初中物理还有印象,你应该会记得「运动是相对的」。一个在运动的物体,它的移动方向、速度等变量,完全取决于我们为其选择了什么参考系。

如果我们说「一个人在以 10 km/h 奔跑」,其实我们是在以地面为参考系。而如果我们以另一个相同速度、并排跑步的人为参考系,那其实,前者就是静止不动的了(视二者为质点)。

学生时代的成绩,其实也存在着不同的参考系,只不过我们未曾在意过:

  • 我们可以选择「学科」作为参考系,比如总分、语文、数学等。
  • 我们还可以选择「题型」,比如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进行排名。
  • 甚至,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抽象的标准,比如字迹工整程度、卷面整洁程度、平均答题速度等。

不仅如此,即使总分再重要,学生其实也并没有被它限死。比如,如果我们某一学科很厉害,我们可以参加学科竞赛、自主招生等。如果我们有艺术特长,我们可以参加艺考。如果我们认为国内教育体系不适合自己,我们可以选择出国留学……


不过,学生并非唯一被参考系困扰的人群。即使在毕业多年以后,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很容易因为「复杂又模糊」的参考系而变得愁眉不展、焦虑疲惫。

离开学校后,社会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系开始变得愈发复杂起来——工作、身材、婚姻、头发密度、快乐程度、经历丰富程度……不仅类别很多,甚至每一类都还能继续拆分下去,形成不同的参考系。比如,「工作」可以拆分为薪资、工作环境、通勤距离、同事关系等……


不过,相比起如树杈般纵横的「参考系太多」,「坐标轴模糊」才是让我们产生痛苦的源泉。

  • 怎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在大城市、体制内、薪资高、年轻人多还是离家近?
  • 怎么样的婚姻是好婚姻,门当户对还是相爱相知?同性还是异性?
  • 怎么样的身材才是好身材,六块腹肌还是健康就行?
  • 怎么样才算高薪资,月入过万还是年薪百万?……

我们可能被这些模糊的尺度所困扰,但我们又想要在与他人的衡量中取得胜利,以便尽快开始下一次衡量,或被衡量。因此,我们有些时候会盲目地去追寻一些事物,即便那些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缺乏对这些参考系和坐标轴进行清晰而又统一的定义——

我们究竟看重哪些参考系?在这些参考系里,我们又是如何划定坐标轴的?

跑道与地图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过最多的用以描述人生的形容词是什么?

应该是「跑道」。

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到有关跑道的联想:

  • 红底白线,划定了清晰的赛制和规则
  • 同台竞技,必须与他人争抢冠亚季军
  • 精疲力竭,耗尽全身力气才可能胜出

如果回过头去,观察我们从小学到高考的学生生涯,我们确实站在了如跑道一般的赛道上,周围人声嘶力竭,我们竭尽全力、却依然不敌众人,总是落在某个尴尬的不上不下的位置。

事实上,如果我们任由跑道思维延续,那么不止是高考,大学、工作等一切事情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置身于跑道之上——只不过在终点等待我们的事物不同罢了。


跑道,好吗?

跑道能够划定清晰的游戏规则和目标,告诉我们竞争对手是谁、在哪,促使我们朝着指定目标不停努力。如果我们认可这套规则,那跑道思维就很有可能帮助我们取得既定的胜利。

跑道,不好吗?

你还记得学生时代常有的那种紧张、焦虑、胆怯夹杂的情绪吗?那种让我们感到痛苦、对未来忧心忡忡的思考吗?那种不断扰乱我们的感性思维的杂绪吗?如果我们没有一套完整的、强大的情感支持体系,我们便很有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下情绪崩溃或走向极端。


那么,跑道和前述的参考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我们回想一下,印刻在红色操场上一道道用以区隔各条赛道的白线,它们相互平行、彼此等距——这难道不是与参考系的坐标轴十分相似吗?

没错,跑道思维意味着:我们将自己与他人放在了同一参考系内。换言之,跑道思维是参考系映射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方式。

当我们不断在用参考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认为自己在与他人竞跑。我们希望争夺第一名,我们羡慕或嫉妒他人的成就,我们懊恼于自己速度太慢。

当我们被复杂又模糊的参考系不断干扰的时候,我们也在用大脑给自己划定不同的赛道。这些赛道四面八方、五花八门、方向相径,可我们却想在所有赛道上都取得胜利!——你看出其中的荒谬之处了吗?

跑道思维或参考系标准并非十恶不赦,只是我们往往还没有认清它们或认可它们,就匆匆选择了它们,然后在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奔跑中迷失了方向,负面情绪随之袭来。


有没有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包容前者,却又能更胜一筹?

我得出下列的思考,基于自己深受过的困扰,和阅读书籍过程的灵感启发,以下答案并不一定是适合每个人的最终解答,但我相信这应该能够给予你一定的启发。

让我们再联想一下,跑道周围有什么呢?

视野放远一点,操场附近有高楼、有小径、有人行道、有绿化……谁说我们一定要跑在跑道上?

如果硬要将所有人的人生放在一起比较,我相信更正确的方式是放在「地图」上,而不是放在「跑道」上。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都在不同的地方,目的地也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沿着不同的路线奔跑在自己的、独特的、无他的人生之路上。我们中途可能与众人一起在操场小聚,沿着赛道一起跑过学生时代,那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赛道,而是因为我们需要同伴。大胆地离开那些既定的赛道吧,探索只属于自己的人生路线。

如果你觉得上述的描述略显抽象,日本宣传片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能够很好地呈现我的想法,非常推荐你观看这个时长 2 分钟的小短片。


在地图思维下,我们依然能够被各种参考系衡量——在哪里读书?有对象没?结婚没?工资多高?……但除非我们主动选择拥抱它们,我们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事实上,我们依然会一定程度地需要参考系和跑道思维。太阳底下无新事,即使奔跑在自己的道路上,我们也依然会需要来自于前人的指引——曾有过相似或迥异经历的人会以路灯形式陪伴我们的奔跑,告诉我们如何解决困惑或迷茫,告诉我们更多有关前路可能有些什么的提示,告诉我们……

你我并未站在同一跑道上赛跑,我们遥遥相望,彼此鼓励和祝福,然后继续奔跑在广袤的地图之中、自己的人生道路之上。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