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评价一本小说?
最近,我重新开始看起了小说。
我之前的阅读方向以非虚构作品(社会科学类)为主,阅读相对比较有目的性,期望通过阅读这类书籍能够获得一些明显的、有益的提升,比如《掌控习惯》、《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等。
这周,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刘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颇有感触。因此,我想探讨一下:如何评价一本小说?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应该是我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一种了。小说本身就是一种故事的叙述方式,而故事天然对人类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们通过故事理解他人、事物和世界,有人曾调侃说,创业融资就是在讲故事,能够融到越多资金的公司,往往就是把公司产品、前景等讲得越好、越能让投资者着迷的故事叙述者。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其实并没有接受过「如何评价一本小说」的相关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在教科书、语文考卷上阅读到的都是已经被遴选过的经典作品,很少试过去批判性地评价某个作品的优劣几何。至于高等教育阶段,除非是文学院学生,否则其他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再接受过语文教育。
换言之,我们对小说(以及几乎一切其他体裁的作品)都缺乏评判标准和方法,我们凭借的是一种朴素的、本能的、大众的标准去进行判断。因此,最常见的情况是人云亦云,一本书的评分高、销量大、宣传广,我们往往就越喜欢某一本书。影视作品基本同理。
虽然,大众口碑也有其参考价值,但不代表我们就应该任由自己接受它们。未经思考和辩证的知识,往往无非被我们真正理解和内化。而任由自己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最终也只会让我们变成空有肉体的思想奴隶。
说这么多,我其实想表明,「建立起自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是很重要的事情,它能保障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保持理性、客观,避免趋之若鹜。
这个议题很大,小说也只是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其中之一。不过,本期我只着眼于此就好了,如有机会,日后会继续扩展。
大家应该听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帮助我们建立起阅读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一本书了。书中提及,阅读小说时,不要抗拒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感。
阅读体验是否沉浸或深入,应该是小说的评价标准之一。
现代绝大多数娱乐,都在努力创造沉浸的体验感。比如剧本杀,便是将参与者代入到某个故事的某个角色中。比如密室逃脱,便是将参与者投入某个困境中,让他们自行破解谜题。比如电影院观影,也是我们期望脱离开现实生活,将自己融入某个故事中。
你可能会反驳,文字与音乐、视频、逼真的环境相比,是能够创造沉浸式体验感最弱的手段了。那为什么至今我们依然热爱小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乍一看,文字在富媒体面前确实显得身单力薄。但是,定睛细看,你便能发现文字拥有远超其他富媒体的能量——文字可以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同时又能留有无限的空间供读者遐想。
- 文字可以触及常识之外的世界,尤以科幻、玄幻等作品为最。
- 文字可以触及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描写。
- 文字可以任意安排时间、空间、顺序,比如插叙、倒叙,比如视角的切换。
- 文字可以自然地进行旁白,比如对主题的陈述、对情节的评价等。
- 文字可以进行千人千面的描绘,兼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描绘既能让我们对林黛玉有了一个具体的认知,却又保留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空间,而影视作品则会将这种形象固化到演员身上。
- ……
文字可以随小说创作者的心意安排,竭力为读者创造一个新世界。好的小说,能让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这个世界中,甚至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代入某个角色,成为小说世界中的一员。
换言之,小说是我们短暂脱离现实世界的灵丹妙药。「药效」越好,小说越佳。
另一方面,小说离不开核心主题。作者将他(她)的某个观点或思考作为馅料,包裹进了他(她)的故事之壳中。在写作和阅读的蒸汽之中,这些馅料不断发酵、膨胀和定型,变成了复杂、多元的故事主题群。
故事主题群,带着一部小说不止有一个主题。绝大部分小说(尤其是短篇作品)只会有一个核心主题,但是中长篇作品会有更多元的主题,要么有多个核心主题,要么有多个次要主题。
除了核心主题外,往往还有很多次要主题。我们的世界不是单调的,而是复杂、多元、相互影响的,一个核心主题必然能牵引和关联到更多的主题。我们可以向不同方向延伸与思考。
好的小说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讨论、思考。
被我们称之为经典的小说作品,基本上都在历史长河中泛起过巨大的涟漪。比如鲁迅的《呐喊》《彷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及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我们的四大名著竟然全都是小说形式的作品)。
好的小说暗含着比其本身内容更加深邃和广泛的映射意义,因此才能够超越其本身文本,带给广大范围内形形色色、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读者以相似的「共鸣」。这也是其本身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的必要条件之一,好的金子自会发光。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能从同样的文本中读出不同的内容,这是必然且有益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才让「讨论」得以发生。否则,如果你我的思想一模一样,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而通过共鸣和讨论,好的小说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而思考本身又能引发讨论,这便会推动更大范围的讨论的发生。这也是前述经典小说作品能够引发全社会对某个问题关注的原因。
当然,现在有很多所谓的「爽文」,看完之后除了「爽」,可能没有在我们的心底里留下什么东西。请不必宣称这样的小说无用,因为它的作用就是「爽」。但或许也因此,它并不能包裹住一个思想,也因此难以影响深远或流传千古。
除了上述两点,第三点考察标准,我觉得可以因人而异。
如果你更关注小说充满着奇思妙想的「修辞手法」,那第三点就是它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充满了极度形象但也极度奇妙的比喻修辞,比如「心里的笑像滚水,不小心在脸上蒸散开来」、「她穿好衣服,抱着自己,钉在地上不动」、「大伞在风中癫痫着,车灯在雨中伸出两道光之触手,触手里有雨之蚊蚋狂欢」等。
如果你更关注小说别具匠心的「行文结构」,那第三点就是它了。《解忧杂货店》穿插叙述的结构,随着故事的推进将两个世界连结起来,让越往后读的读者越有「哇嗷」的感觉。
如果你更关注小说独特的「写作方式」,那第三点就是它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失明症漫记》葡萄牙语原文中通篇仅有逗号和句号,中文译本中译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增加了分号。小说交替采用第三人称和人物独白,每个以句号结尾的句子都很长,有时一个句子就长达大半页,一个段落更是往往横跨几页纸。这种写作形式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与其所映射的主题一样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还有很多可以关注和考察的标准,在此我也不一一列举了(我也无法穷尽)。如果你有什么小说的考察标准,欢迎回信与我分享,我可能会精选一些在下一期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