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分享链接」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
海量的信息通过一行短短的超链接,就可以传递给下一个人。
直到最近,我发现这似乎越来越削弱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怎么个事?
一方面,我发现在非工作环境下,很多朋友(出于种种懒惰的原因🌚)是不会点进链接里的,甚至只会象征性回复一下。相比之下,图片更有可能被打开。
另一方面,我也是在观察自己的时候发现:一发现好玩的、好看的、有用的资讯,我甚至来不及等看完,就非常着急地想要分享出去。以至于点击分享这个动作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完整看完一条博文或视频。
一旦分享出去后,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似乎向朋友宣称自己发现了好东西,就足以证明我本身拥有好东西一样。
同理,「分享」和「收藏」是很相似的,海量的信息只需一行超链接就可以储存起来,这让天性喜欢囤积的人类在点击收藏后会有一种很强的愉悦感,仿佛知识和技能只要被归进自己的收藏夹,自己就已经学会了一样。
怎么整理?
当然,我认为适当的博文阅读是有必要的。这对于有记录癖好🌚的我来说,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如何收集整理历史看过的文章?
我曾经试过很复杂的方案,比如在Notion里建立很多字段的数据库,包括「重要性」「自动判断文章类型」「快速笔记」「价值判断」「储存地点」「100天剩余倒计时」等繁杂的字段。
我还试过在金山文档里导入,相对来说也能有比较好的排版和记录。不过,由于排版样式丰富,我还在「标题试图」和「链接视图」、「分栏」和「高亮块」等样式上纠结过一段时间:
我也知道Cubox这样的阅读收集类App,但由于不想每年再额外为订阅制付费,我也没有考虑。
以上种种方法,各有优劣,但都很难同时满足我的实用性、易用性、美观等需求。
往往到最后,系统本身被我构造得太过繁杂,而缺少了易用性,最终逐渐弃用。这也印证了我在《2024年,我的自信元年》里的观察——我从构造系统本身感受到的乐趣,已经超过了阅读博文、观看视频本身。
因此,为了干预自己的这种惰性,我最近有了新的实践——化繁为简,让微信担此重任。
我目前看的绝大部分文章、视频都来自于简体中文互联网,而这些网站和App基本上都对「分享到微信」有极佳的支持,链接也会在微信聊天框里优雅地变成一张卡片。因此,一切不妨就在微信中完成。
怎么做
第一步,我创建了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微信群。通过「发起群聊」里的「面对面建群」可以创建一人群。
我很满意我给这个聊天框所起的名字:「爆脆文章」。我很喜欢吃有爆脆口感的食物,比如炒鸡脆骨、猪耳朵软骨、排骨中的脆骨,当这些食物在口腔里迸裂,身体会感受到一种天然的爽感。
第二步,就像以前一样,有好的文章、视频,我依然可以往微信转发。
唯一不同的是,我必须优先转发给「爆脆文章」聊天框,并且加上我对这篇文章的见解或总结,或多或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逼自己」看完并回想自己都学到了什么。
第三步,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直接将刚刚的链接和自己的心得转发给其他朋友。
这样子,朋友看到的就不会是一个干瘪的链接,而是有了「我」的参与,朋友自然也会更愿意点进来一些。
此外,这样也相当于完成了我对文章的收纳、整理。微信聊天虽然槽点很多,但基本功能都比较完善,比如聊天记录的搜索,文章的收纳相当于已经可被检索了。
如果这篇文章或视频是一个大合集,可能需要看一段较长的时间,便可以用微信的「置顶」功能,将文章在群聊里置顶。
我希望这个系统能够督促自己:
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记住了什么、内化了什么、输出了什么,而不是单纯地构造一个自始至终未启用的系统。
愿你也能从每次阅读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