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心态

近来,在阅读很多书籍的时候,都发现了「变换说法」的技巧。这种技巧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学,通过变更说话的形式,来改变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进而在实质的行动层面也开始慢慢发生变更。

多说无益,来看我在阅读中发现的例子吧!

我想……

我们总是会拖着不去做做某件事,越拖越晚,越拖也就越不想做。最终,要么在 deadline 到来之前草率搞完,要么因为没有 deadline 而逐渐放弃。我们也往往会用「我真的好不想去做……」来告诉自己。

掌控习惯》的作者提示我们,通过变换说法,将「我不想」变为「我想」,我们去做它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比如:

  • 我不想去运动 → 我想去运动
  • 我不想自己做饭,还是点外卖吧 → 我想自己做饭吃
  • 我不想给父母打电话 → 我想给父母打电话

同理,你还可以想想,自己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对自己有利,但自己往往拖着不去做的。比如复盘、阅读、阅读一本书两遍以上、健身、外出活动、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推进工作等等。

因为……

有一种分析法,叫做五问法。即从一个现象或问题开始,连续追问五次问题,逐次深入,最终我们变能发现某个现象的本质或深层原因。

「因为……」法也类似于此,是指将我们想做的事情的好处写出来,或者用来分析我们为什么会做某件事情。

这个方法还可以和前述的「我想……」结合。比如,我们都知道应该少吃外卖、多做饭,但光这么说我们很难去行动。我们便可以这么告诉自己「我想自己做饭,因为这样能让我出门买菜、感受阳光与烟火气,能让我精进厨艺、以后给家人露一手,能让我饮食健康、控制体脂」,通过暗示自己、罗列好处,我们自己做饭的概率大大增加。

我还没有过……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会告诉自己,「我根本没有能力去做那些我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事情」。

但是,《原生家庭》提醒我们:

没有一种批评,比我们自己加给自己的要更严苛。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能力去做,只是我们从未尝试过罢了。我们缺的是尝试的勇气,而不是无谓的自我批评。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又开始用「我不行」「我做不了……」「我根本没能力去做……」的时候,改一下说法,改成「我还没有做过……」。

比如,「我还没有试过在社交场合与他人搭讪」,就比「我根本不擅长与人搭讪」要更能激励我们迈出那一步。

替换词语

有一些词语,因为社会或媒体的错用或滥用,已经失去了其原义,很容易让我们不自觉地生厌。

比如,「读书」一词在中文语境下既有「阅读」,又有「上学」的意思。很多人便会因为厌恶上学,进而厌恶「读书」一词,再而也对阅读本身敬而远之。如果我们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主观情绪而错失了对我们大有裨益的事物,岂非很可惜?

因此,试着思考一下我们讨厌或嫌弃的词汇,我们究竟是讨厌背后的行为,还是这个词汇本身的某个含义?

除了前述用「阅读」代替「读书」,大家还可以考虑用「成事」代替「成功」。成功本身也是一个定义模糊的词语,成功学也早已遭人唾弃。如果用「成事」一词代替,不必空谈成功,做好每一件事(即成事),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