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的警告与今天的你我有何关联?

最近,我重新仔细阅读了一遍《娱乐至死》,并根据全书的重点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如下。内容较多、图片模糊,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在线版本

我想先抛开书本内容,谈一下整理思维导图本身。

思维导图本身是一个曾被神化的工具,似乎一切知识在制作了思维导图后,都能被我们完美消化吸收一样。

事实并非如此,「工具本身」与「工具的目的」是分立的。我们期待通过工具来达到其应有的目的,但我们往往很容易深陷其中。文具是学生用来写字和思考的工具,但如果文具本身被过度关注,便有了「学霸两支笔,差生文具多」的调侃。

思维导图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视觉化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将扁平的知识以立体形式串联起来。但我们使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消化知识,并非为了整理出一个漂亮的图表。

对于论说性作品,思维导图是很好的重新整理全书内容的工具。我试图将作者在不同章节所阐述的观点和内容,逐一放在圆框中,并按照逻辑关系将其彼此间两两相连,寻找一条潜藏在全书表面之下的核心脉络。

形式决定实质——媒介的力量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时过境迁近40载,尼尔·波兹曼所忧虑的事情正在以无以伦比的速度实现,电视具有的信息碎片化的威力,远不如随身携带的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百分之一。

我认为波兹曼最精彩的论述,应该是有关媒介对公众话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部分,即全书前两章「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知论」。在阅读本书以前,我从未意识到媒介本身是具有倾向的——换言之,不是「实质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实质」。

首先,什么是「媒介」?

在书中,主要指「人类会话的形式」,并且假定我们的会话形式对要表达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波兹曼指出,媒介的形式会偏好某种内容,从而控制整个文化,但它的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媒介即隐喻」。而媒介改变并控制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有关思想认知、公众话语、民族智力等重要的认知论部分——「媒介即认知论」。

为什么如此?有一句话令我印象过于深刻:

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而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反过来,传播者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更容易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会倾向于选择更易表达、更易被接受的形式。逐渐地,这种形式(媒介)开始选择并决定实质内容(思想)。我们创建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娱乐是电视的最主要功能,但电视这种媒介将娱乐的形式扩展到了全部事务的方方面面,如政治、宗教、教育等,将娱乐变成了所有公共事务的超意识形态,并导致民族文化的退行和人均理性的下降。

波兹曼认为,政治应该是态度严肃、逻辑严密、准备周全的。宗教应该保持其原有的神性。我最关注的其实是有关教育部分的论述:并非说教育不能寓教于乐,但显然不是说,只有以娱乐形态出现的教育才是好教育,教育应有之义和电视媒介的冲突体现在以下三点:

  • 电视提出,教育不需要有基础知识储备。任何节目和课程都应该以零基础观众为对象。但是,教育应该要求递进式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才能理解更复杂、更深入的知识。
  • 电视提出,教育不能让人困惑,一切都必须以欢快、简明、易懂的形式出现。但是教育应该允许困惑的产生和解决。
  • 电视提出,教育应像躲避瘟神一样躲开阐述等大段文字。但是教育应该提供详实的阐述,哪怕其文字冗长、逻辑层叠、枯燥无趣。

波兹曼通过论述,清晰地表达了他的观点:以印刷品(主要指书籍)为中心媒介的文化,要远远优于以电视为中心媒介的文化,我们也可以由此推论,印刷品同样要更加优于以手机、移动互联网为中心媒介的文化。

波兹曼生活的时代是电视方兴未艾的全盛时期。他于 2003 年离开人世,显然未能来得及一瞥全球互联网发展的盛况。然而,他的论述却只要稍加调整,就能继续「无缝」适用于今天。

如果你试着将我前面所述的「电视」都换成「互联网」或「手机」,你会有吃惊的发现。

反面不一定是负面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忧虑都线性地导向了预期的负面结果。具有更强传播力和碎片化效力的互联网,在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无数普通人带来电视时代所没有的相互连接、向全世界分享、自由创作、远程工作等优势。

虽然我也很喜欢阅读,但我同样十分着迷于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切。若非如此,你我也不可能在这封 Newsletter 里相遇。技术进步真的这么糟糕吗?

波兹曼其实也清楚地知晓,除非发生极小概率的全球事件(比如摧毁大量基础设施的全球战争),否则人类是不会再次选择拥抱卢德运动这种摧毁技术本身的行为。

难道「娱乐至死」是人类的最终结局吗?我们不知道,毕竟我们都是在时间之河里单向流动的生物。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不过,波兹曼强调的「全方面娱乐化」的主要后果是民族的危在旦夕和其文化的在劫难逃。他没有将精力放在个人智识上。

认识到媒介本身是有倾向性的、认识到媒介和技术从未完全中立、开始对媒介的选择抱有疑惑,其实已经是个人迈出的一大步。我们无需等到全社会都发觉不对才去行动,逆流而上、不做乌合之众是我们对自己的负责。

事实上,如果你选择订阅 Newsletter,那么显然你有意无意中做出了一定的行动,并非说所有 Newsletter 内容都高质量,但这种写作和分发形式本身就具有比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瀑布更认真和专注的倾向。因此,你也更有可能遇到更高质量的 Newsletter 和内容。

开始思考

波兹曼没有提供解决危机的方法论,他提供的更多是一种「开始去思考方法论的警示」。如果你受到社交媒体焦虑、FOMO、碎片化信息的侵扰,那我相信阅读本书是一个很有力的武装自己思想的开始

于我而言,除了书中本身的提问,我还想到了更多有待思考的问题:

  • 相比完整周密的书籍,碎片化信息有什么好处吗?
  • 碎片化信息如何能够融入我们大脑知识体系的脉络之中吗?
  • 如果碎片化无可避免,我们如何利用它?或如何回避它?
  • 纯娱乐化是必然趋势吗?我们如何能利用它?
  • 我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保持或逆向改变我们的观念和倾向?
  • ……

本站由 @deskside 使用 Stellar 主题创建。
This site is created with love by @deskside , powered by Hexo theme Stellar.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All articles,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re in CC BY-NC-SA 4.0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when reproduced.
由于中国大陆网络政策的限制,部分图片可能无法顺利显示。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hinese mainland’s network policy, some pictures may not be displayed smoothly.